浅谈米糠酸败
2025-09-19 16:32:51
一、米糠酸败的定义
米糠酸败是指米糠(富含脂肪,约含12%-18%的粗脂肪)在储存过程中,因脂肪发生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导致其理化性质(如色泽、气味、酸价)改变,并产生有害物质的现象。通俗来说,就是米糠“变质”的过程,表现为酸臭味、哈喇味加重,颜色变深(发红或褐变),最终失去饲用价值。
二、酸败的实质:脂肪的水解与氧化
米糠酸败的核心是脂肪的分解与变质,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发生:
1. 水解酸败(皂化酸败)
米糠中的甘油三酯(脂肪)在脂肪酶(如内源酶或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分解为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
关键产物: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升高(酸价上升)。
触发条件:水分含量高(>13%)或微生物活动旺盛时,脂肪酶活性增强,加速水解。
2. 氧化酸败(自动氧化)
米糠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油酸)在光、热、氧气、金属离子(如铁、铜)等作用下,发生自由基链式反应,逐步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初级产物),并进一步分解为醛、酮、酸、酯等次级氧化产物(如丙二醛、己醛)。
关键产物:过氧化物(过氧化值升高)、小分子醛酮类物质(具有毒性)。
触发条件:高温(>30℃)、光照(尤其是紫外线)、高水分(促进微生物繁殖产酶)、金属离子污染等。
三、米糠酸败对动物饲喂的影响
米糠酸败不仅降低其营养价值,还可能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直接危害,具体影响包括:
1. 降低适口性,减少采食量
酸败产生的哈喇味(醛酮类物质)和酸臭味会显著降低动物(尤其是猪、禽)的食欲,导致采食量下降。研究表明,当米糠酸价超过15 mg KOH/g时,猪的采食量可能降低10%-20%。
2. 破坏营养成分,降低消化率
脂溶性维生素损失:酸败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破坏米糠中的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降低其生物利用率。例如,维生素E(抗氧化剂)被氧化后,无法再保护动物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
蛋白质变性:游离脂肪酸可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难以消化的复合物,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
3. 引发消化道损伤与疾病
酸败产生的游离脂肪酸(高浓度FFA)会刺激动物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溃疡(尤其对幼龄动物如仔猪、雏鸡影响更大)。
氧化产物(如丙二醛、己醛)具有细胞毒性,可能引起肠道炎症,增加腹泻风险。
4. 蓄积中毒,影响肝肾功能
醛酮类氧化产物(如丙二醛)可与蛋白质、DNA结合,形成结合物,干扰细胞正常功能;长期摄入还可能在肝脏、肾脏中蓄积,导致肝肿大、肾功能障碍。
若米糠同时霉变(如黄曲霉毒素污染),酸败与霉菌毒素的协同作用会进一步加重中毒风险(如抑制免疫、导致胚胎吸收)。
5. 降低生产性能
长期饲喂酸败米糠会导致动物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FCR)升高(如肉鸡料肉比增加0.1-0.2)、蛋鸡产蛋率下降、母畜繁殖性能(如发情周期紊乱、受胎率降低)受损。
总结
米糠酸败的实质是脂肪水解与氧化的双重变质过程,其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氧化产物及微生物毒素会从适口性、营养吸收、器官功能到生产性能多维度影响动物健康。因此,饲料企业需严格控制米糠的储存条件(低温、低水分、避光),并通过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实时监测,避免使用酸败米糠,保障动物健康与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