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绩效断奶营养?(一)
2025-01-09 21:50:48
一、背景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快速向规模化、工业化、专业化发展,猪场对饲料的价值认知更为清晰、理性、客观,对各个阶段的生长绩效都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大家也越来越能感受到客户对绩效结果不稳定、不达标产品的不屑一顾。
对各种各样的教槽断奶营养品类,规模猪场既要求有良好的解决仔猪断奶腹泻、断奶掉膘、断奶死淘率偏高等问题的能力,又要求能解决慢食少食、免疫力不匀、活力不足等问题,还要求在断后10~14天内有更好的日增重和料肉比。总之,他们要求进行性能和绩效升级表现的尤为急切。
的确如此,过去几年由于受到疫病、减铜、降锌、禁抗、无同源、低蛋白日粮等的影响,整个行业的断奶营养从营养水平上其实是明显下降的,尤其是为了预防腹泻发生,蛋白水平普遍降到了16~18%,这让持续进步的断奶仔猪生长潜力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断奶营养水平是决定日增重和料肉比的关键指标,相较而言,欧美国家的断奶营养水平普遍很高。即使当前面临着许多原料、技术、工艺等方面的挑战,但我们依然不能止步不前,还是应该不断尝试提高整体营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猪场对绩效提升的更高要求,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在这方面,其实有一部分企业走在了前边,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了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需要外,近年来随着猪品种的变化,现在仔猪的摄食能力和采食量实际上也是有所降低的,为了保证生产绩效稳定,这也要求必须提高断奶的营养浓度,尤其是蛋白含量。结合目前国内断奶营养市场的竞争格局,将断奶营养的标准升级为粗蛋白20~22%,赖氨酸1.5~1.6%,粗脂肪7~8%,是可以保证在一两年内领先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实现呢?
二、断奶营养高水平的风险
以蛋白水平为例,为了最大化释放断奶前后的生长潜能,仔猪所需要的蛋白水平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我们查找了各类文献,蛋白水平17%与23%的断奶营养对比,断奶后一周的日增重分别为150g左右和300g左右,料肉比分别为1.35左右和1.15左右。可见,进一步提高断奶营养水平对改善仔猪生产成绩的作用非常明显,当前的断奶营养水平可提升空间还很大。
将断奶营养的蛋白水平做高很容易,就是多用些蛋白原料,但我们面临着两个限制条件:成本和风险。由于没有资源优势,在我国,风险低的蛋白原料,一般成本都高;成本低的蛋白原料,一般风险都高。成本是硬约束,我们不可能大量使用高成本、低风险蛋白原料(如乳蛋白)做断奶营养,这样还不如让仔猪晚几天断奶更有性价比。低成本和低风险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矛盾体,低成本和高风险如影随形,断奶营养高蛋白的主要风险就是来自于这些低成本、高风险的蛋白原料,以及其他植物原料中所含的蛋白。
提高断奶营养蛋白水平的主要风险表面上看是腹泻增加,背后生理层面上是高蛋白增加了后肠(空肠远端+回肠+盲肠 +结肠)炎症,造成了肠道屏障损伤。众所周知,后肠的容积占消化道总容积的50%以上,消化吸收了60%以上的断奶营养蛋白,集中了机体70%以上的免疫细胞,容纳了90%以上的肠道细菌,是仔猪水盐吸收、炎症发生、病原侵入的主要部位。后肠的健康水平决定了断奶营养的营养利用效率和机体的健康水平。随着断奶营养蛋白水平的提高,到达后肠不易被消化、不易被吸收的蛋白总量也会增加(例如豆粕中不易被仔猪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比例有20~30%)。这些没有被肠道及时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会成为后肠内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培养基,促使其大量繁殖,并且产生大量毒素(如氨气、硫化氢、外毒素、内毒素等),导致后肠炎症、屏障损伤和体内炎症。这些炎症又进一步造成仔猪亚健康和营养虚耗增加,严重的出现腹泻和生长停滞。
断奶营养高蛋白的风险除了来自蛋白原料本身的可消化性、可吸收性不足外,还来自这些蛋白原料所含有的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和抗原(如豆粕中所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等),这些有害因素同样会对肠道健康造成严重损伤,加重腹泻和生长抑制。
可见,高蛋白伴随着高风险,高蛋白不一定高增重。做好高蛋白断奶营养的核心就是要把不可消化蛋白和有害蛋白尽可能降低,最大限度地控制由高蛋白带来的肠道健康风险。
三、如何降低断奶营养高蛋白的风险?
降低断奶营养高蛋白风险的通常做法是做复杂蛋白日粮,将高风险和低风险的蛋白原料搭配使用。这样做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总体风险(质量稳定性风险、供应稳定性风险、价格稳定性风险等)未必减少。不得不承认,我们难以找到十全十美的蛋白原料,每种蛋白原料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进行多元化组合应用只是将所有问题平均化,问题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基于复杂蛋白日粮难以有效规避风险的现实,我们还是倡导做简单蛋白组成日粮,尤其是通过技术创新尽力用好最常见的大豆蛋白。在可替代资源有限的现实背景下,在经济性、易得性、性价比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大豆蛋白,依然将是我国断奶营养的主要蛋白原料。当然,大豆蛋白对断奶仔猪带来的即时的、粗糙的、持续的、累加的、深远的、广泛的健康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将大豆蛋白的风险状态转变为安全状态,进而将断奶关键时刻的整体风险降到最低,就成为教槽断奶营养技术创新的核心!
至此大家一定都在思考,提高蛋白质的可消化性和降低蛋白类有害因子活性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细粉、熟化、膨化、发酵、酶解、水解等方法已很常见,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效果不足、不能大量使用的问题。例如,只做常规的细粉和熟化,整体风险降低的程度有限,改善空间还很大;大量使用小分子蛋白或肽,因消化吸收太快,不利于体内转化沉积,以及断奶后的适应性训练。可消化性问题、抗营养因子危害问题等都必须解决,这样高蛋白断奶营养才有竞争力。
认真分析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蛋白质分子的形态和状态决定了可消化性、抗营养因子活性和免疫原性。如果能够将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舒展开,就可以在很大程度满足可消化性提升、钝化抗营养因子和灭活抗原等要求。这就是我们的最新认知,没有适宜的形态和状态,就没有更高的蛋白水平!为此,我们需要将蛋白原料从形态和状态上进行创新,做到类似母乳、等同母乳,进而可以减少应用风险,安全提高断奶营养的蛋白水平达到20%以上,让断奶仔猪生产总成绩最大化。
基于上述认知,我们开始探索在体外将蛋白质的形态改变,让其更易被消化酶接触,更易被消化、吸收的方法,研究在体外将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和抗原的状态改变,有效减少其对健康危害的方法。我们另辟蹊径,终于开发出了以氨基酸型、小肽型、甘油型、磷脂型,糖酯型等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断奶营养专用蛋白转态组分(如特解肠立净),实现了经济且有效解决豆粕等蛋白源风险的问题。转态组分可以通过自身所特有的活化、乳化、舒化等物理化学特性,水化、分散、舒展蛋白质分子的多层次结构,有效改变蛋白质的分散性、悬浮性、溶解性、成胶性、免疫原性等物理形态和化学状态,不仅提升蛋白原料的营养价值,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用风险。
转态组分(特解肠立净)的使用方法简便,是饲料企业可以自己做营养源改造技术,它通过配套饲料企业的现有设备,采用调质、制粒、降温、干燥等工序,即可将蛋白原料调制成更适合消化吸收的形态和状态,不仅品质可控,而且可以做到更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转态组分是有效的风险控制工具,通过转态组分(特解肠立净)对蛋白原料进行前处理,可以让整体风险更小化,扩大断奶营养蛋白源的选择范围,增加蛋白源应用的自由度,利于走与国内原料资源匹配的中国式断奶营养创新之路。
应对断奶营养高蛋白的腹泻风险可以从两大维度着手,除了上述通过转态组分改良形态和状态,让蛋白原料更易被消化吸收,减弱后肠促炎,降低抗营养作用和免疫刺激危害,让蛋白原料本身的风险更小外,还有就是从仔猪自身的适应能力角度进行营养强化,增强猪群的抗风险能力。为此,我们基于对奶肠到料肠转换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有针对性的识别、筛选和集成应用对肠道健康有明确作用的分子级、细胞级、信号级转肠组分(转肠肽),促进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代谢模式、消化模式、吸收模式、免疫模式、微生态模式等平稳转换。转肠组分(转肠肽)的特点:分子级,小分子,可以直接吸收,快速补充肠道黏膜修复、更新所需的结构和能量营养;细胞级,能直接进入肠道细胞,作用于细胞的生化过程,增强细胞活力,提升消化酶分泌、粘膜免疫、营养转化等功能;信号级,激活或参与肠道细胞的信号转导,诱导启动新的吸收代谢通路,促进分化、增殖、生长。养断奶仔猪就是养肠道,转肠组分(转肠肽)让仔猪肠道更健康,进而保障和增强营养体内循环协同,激活机体的活力状态,让仔猪即好养,增重能力又强。
(未完待续……)